语言矫正有多重要?看看问题就明白了!
Warning: count(): Parameter must be an array or an object that implements Countable in /www/wwwroot/blog.yangqingyuyuyan.com/wp-includes/media.php on line 1206
对语言表达来说,什么最重要?是清楚准确的语句还是语义明确的发音?其实,清楚准确的说话表达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礼貌,而语义明确的发音能够让我们彼此更好地去理解对方。
相反,一个整天结结巴巴或者说话不清楚的人是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的。因为他们连话都不能好好说,又怎么可能加入到别人聊天的环境和氛围中呢?
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,比如面对很多人进行演讲、与陌生人打招呼等等。这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相当紧张,于是说出来的话不仅磕巴,还加入了许多无意义的词。甚至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东西,最后弄得自己无所适从,其他人也感到很尴尬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“聚光灯效应”,指的就是内心比较自卑的人总以为别人的笑声、谈话声都在指他自己。其实我们都知道,大部分人并不会注意到路人,可对于口吃者而言,他们敏感多疑的性格会在这种心理效应下变得愈发严重。一开始只是担心,后面就变成恐惧,他们恐惧交流、害怕口吃,拒绝一切的沟通。
我们来做这样一个设想:假如我们不去管这种一说话就磕巴的情况,那它会产生哪些变化?(大致分为两种可能性)
第一种可能性:磕巴次数减少,口吃率逐渐降低
口吃不是生理上的疾病,而是一种不稳定的语言状态,是后天错误的语言习惯、不良性格等方面导致的语言问题。因此,开朗乐观、积极向上的成人更容易通过调节情绪来降低口吃率,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看起来不会被口吃所影响的原因。
但这可不意味口吃就真的不复存在了。央视的专业数据指出,焦虑已经成为影响年轻人健康的主要因素,而焦虑恰好是成人口吃出现的一大诱因。这么一看,大家对口吃还是得重视。
第二种可能性:磕巴次数增加,口吃影响愈发明显
一般来说,说话磕巴的特征由少到多其实就说明了口吃的逐渐加深,或许一开始只是假性口吃,但到了后面,没准就真的变成真性口吃了。至于口吃带给我们的不便和纠结,大家在现实中、影视作品中都已经看过很多的例子了。
之前我们机构成都中心就曾经有一个口吃的学员,那孩子刚上初中,原本就比较腼腆内敛,上了初中后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好结果被班上的一些同学嘲笑。时间一久,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,最后导致口吃出现。这下可好,直接让孩子的心理防线直接崩溃,连学校都不敢去了。
去年大火的电视剧《隐秘的角落》中的朱朝阳也是如此,他的学习成绩虽然好,但整个人却相当自卑。尽管平时思维逻辑很棒,但说话表达总显得拖拖拉拉,有时候还得停顿一下才能说出口。
除过口吃这个“声名远扬”的语言问题外,还有很多语言问题也正在影响着众多的孩子,比如语言发育迟缓、构音障碍等等。在可预见的将来,那些深受语言问题影响的孩子仍将面临矫正不及时、错过矫正时间等等各种现实问题。
据权威数据统计,新生儿中语言发育迟缓出现的概率约为4%-6%,而口吃者在一千三百万左右,儿童口吃者大约在九百万左右。越来越多的语言问题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难避免的重要阻碍,家长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保证孩子语言的发展呢?
矫正,这或许是唯一的办法。
很多人对语言矫正其实存在一种误解,认为语言矫正是一种“骗人的手段”。但铁一般的事实却告诉我们,语言矫正是一种针对语言问题行之有效的完整体系。
但语言矫正针对不同语言问题所采取的方法也不相同,例如听力障碍和腭裂儿童,我们就需要孩子先去手术,然后才能进行语言矫正。这是因为生理缺陷的孩子缺乏能够正常发声的基础,所以他们需要采取先手术再矫正的方式。
还有一部分语言问题在矫正后要多注意注意孩子的语言状态,否则可能会出现语言问题反复的情况,比如口吃,明明已经矫正好了,但是过段时间之后又再度反复,导致之前的努力白费。
语言矫正的作用,是为了让孩子错误发展的语言重新回到自己的路上,避免受到更多的影响。毕竟没有哪个父母愿意自家孩子出门就被其他孩子用不说话、小结巴等各种贬义的词所鄙视吧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杨清语博客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log.yangqingyuyuyan.com/anli/5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