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语言障碍立即矫正,这位母亲的做法值得赞赏
Warning: count(): Parameter must be an array or an object that implements Countable in /www/wwwroot/blog.yangqingyuyuyan.com/wp-includes/media.php on line 1206
“我们家宝贝是三岁半左右发现说话不太好的,当时我就重视起来了,因为听人说过,孩子说话有问题可能是语言障碍。”
“其实我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语言障碍,所以一边找专业的矫正机构咨询,一边自己查一些专业的文献。”
“现在孩子已经到了快上小学的年纪了,说话、发音、交流没有任何问题,前不久还拿了个儿童绘画比赛的一等奖。”
开口讲述这个故事的是一位三十五岁的单亲妈妈,几年前孩子被确诊为功能性构音障碍。为此,丈夫选择与她离婚。之后,她不仅一个人带着孩子参加专业的语言矫正课程,还每天帮助孩子练习发音。
最终,在半年后,孩子的语言能力恢复,原本有些“枯萎”的语言功能得到了拯救。现在,孩子不仅会说中文,还能够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和法语,甚至还学会了绘画,可以说非常优秀。
这是曾经发生在上海中心的一个故事,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的时间,但只要一提到这件事,上海中心的矫正师们便会立刻想到,毕竟这件事留给她们的印象委实太过深刻。即便是一位普通的单亲妈妈想要抚养孩子长大都不是件容易的事,更不必说是一个语言存在问题的孩子。
看到这里,估计许多语障家庭颇有些感同身受,因为他们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这些事情。从孩子的饮食,到孩子的行为,再到孩子的发音,甚至家庭环境中的声源都要因此而改变。为了能够让孩子重新正常说话,他们付出了太多,一些父母甚至放弃了工作,为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早一天同他们好好说话。
但是,语言障碍发现得太晚,想接受语言矫正又错过了最佳时期,导致不少家庭中充满了矛盾。
语言矫正,宜早不宜迟
什么是语言矫正?语言矫正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,具备专业性、科学性的语言康复体系,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大多数国家当中。语言病理学家康奈尔博士说“关于语言矫正,从来都不是什么被动的接受,而是主动地练习,只有这样,语言的潜力才能被激发出来,那些深藏的语言就有了重见天日的可能。”
事实也正是如此,语言矫正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儿童受损的语言,帮助其重塑自身的语言能力、整理成体系的语言功能、激发隐藏的语言潜力。只有做到这些,语言矫正才算是真正发挥了作用。
不过,语言矫正也得遵循“宜早不宜迟”的原则。所谓宜早不宜迟,指的是语言问题不能错过矫正最佳时期,比如语言发育迟缓的最佳时间是3岁-5岁半,超过五岁半语言发育迟缓就会进入一个新的类别,称作认知性构音障碍,届时哪怕接受最专业的的矫正恐怕也无济于事。
但是,语言矫正也不能太早进行,比如有人问一岁能不能矫正呢?当然不行了。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功能和分辨能力都还比较初级,基本的发音动作和身体动作更是浮于字音表面,连最起码的配合训练都做不到,更不用说接受语言矫正。
这几个误区,也和语言矫正有关
近些年语言矫正逐渐被大众所熟悉,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夸张和污蔑,极大影响了许多急需帮助的家庭的判断。因此,这几个误区需要大家分辨一下:
1.什么问题都能靠语言矫正改变?
错,语言矫正并不是“灵丹妙药”,做不到解决所有的语言问题,甚至在一部分能够解决的语言问题中,还有着前提条件,比如腭裂儿童就得先做修复手术才能接受语言矫正。
2.语言矫正只是用嘴巴一直说?
前面说过,语言矫正是一个复杂的语言康复体系,既然是康复体系,“说”自然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已。事实上,语言矫正不止要说,还要做,因为语言需要配合特定环境、特定群体乃至于特定动作才能完整表达“说话者”的意思。
3.语言矫正成功就意味着一劳永逸?
即便是一个正常人多年不开口,也可能丧失自身的语言能力,更不要说原本就存在问题的语言障碍者。如果语言矫正后仍重蹈覆辙,沿用错误的说话方式,采取不良的语言习惯,那么语言问题有可能再次反复,比如口吃。
语言矫正从来都不是金科玉律,它需要切合每一个语言障碍者的实际才能做出相对应的改变。这也是为什么专业语言机构会采取“一对一教学”的原因,因为每个人身上的语言问题并不相同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杨清语博客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log.yangqingyuyuyan.com/fangfa/82.html